2018映像節 Contexts -將來記智

將來記智

將來記智(Tsiang-lâi kì-tì)

中興文創園區的前身中興紙廠,從昭和十年(1935)肇建至今超過80年,經歷了台灣數個重要時期,在2015年開始重生為今日的文化創意園區。 對許多宜蘭人而言,中興紙廠與中興文創就是「記持」。

台語的「記持(kì-tî)」翻譯成現代華語意思是記憶。在台語的語意中,彷彿事物是你記得,才算是持有。 有趣的是,不管是華語使用者使用「回憶」,還是台語使用者使用「記持」之時,經常指的是不復存在,或者即將消失的事物。因此與記憶有關的展演,多藉由藝術家之手召喚、重構之─當然在台灣,必然包含遭外來殖民統治者扭曲、覆寫的那部份。 那麼除了召喚、重構以外,關於記憶的藝術策展是否有其他可能?

其實身處當代,特別是台灣共同體正在形成之時,米粟須彌,百般千種皆是在打造給將來的記憶。

重新檢整我們的「記持」,將有機會使其成為有智之物,此乃「將來記智(kì -tì)」。

因此2018年映像節 「將來記智」將展覽作品分成兩主題。中興紙廠的60餘年間,表象與根植內部的文化,代表過去的「記智」與中興紙廠轉型為中興文創後,處在台灣轉型正義時期的藝術家留予將來之人的「將來記智」。

作品╱創作者

此特展總共邀請9組創作者∕團隊,媒材橫跨影像、聲音、平面攝影、文學、裝置藝術、表演藝術。

戶外展區「記智」透過「返.潮音樂計畫」與「記智」兩作品,探討中心紙廠橫跨各個時代的聲音與殖民文化;室內展區「將來記智」則邀請創作者以當下的宜蘭為主題創作,將其化為留予將來之人的記憶。

1

返潮.音像計畫 ╱ Ken、Junji Otaki (大瀧淳司)、陳郁涵、莊牧蓉

觀看詳情
返潮.音像計畫╱Ken、Junji Otaki (大瀧淳司)、陳郁涵、莊牧蓉

用「將來記智」作為創作主題,取材自中興紙廠相關的過去記憶以及蘭陽平原在地的聲音,重新賦予「載體」這個詞彙新的意義,為影像與聲音的呈現方式找出另一種突破性的可能。

核心主軸以「時間」與「生命記憶」為出發點,刻意以時空錯置的方式,混搭出各種組合,造成視聽覺上的衝擊與享受。作品的實體呈現為一台多功能音像車,搭載行動音像採集與展演的功能,考察與挖掘過去的經驗知識、取材於現在的生活周遭、最終呈現未來嚮往圖景。

2

記智 ╱ 柯淳介、黃弘杰

觀看詳情
記智╱柯淳介、黃弘杰

台灣人的「記持」隨殖民者的來去召喚、重構、扭曲、覆寫。遮無形的,遭受扭曲、覆寫的記持,通常是以一種大型,甚至巨型的象徵顯現突長於地景之上。所以台灣四界攏會當看着共台灣風土當作「魔物」鎮壓的石碑,過往統治者帶來的信仰象徵,佮軍人國家威權統治校園的代表性建築。

將遮「記智」化作裝置,予觀眾佇互動之時,會駛觀察「記持」因外力而歪斜之處,思考何者為虛,何者為實。

3

眾夢之記 ╱ 陳衍儒

觀看詳情
眾夢之記 ╱ 陳衍儒

中興文創園區在當地各歷史階段影響整個地區的變化,從未開發前可能的林地,到漢人至宜蘭地開墾,日治時代的糖廠,二戰前後至今的紙廠,以及現在的文創園區,各自改變著整個區域的生活以及產業變化,也是各時代理想的投射。

眾夢之記,試圖將這些資料跟理想打碎然後重構,希望藉由此計畫,用輕巧的燈片來柔軟的混合此地歷史的脈絡,與燈樹交織,像是大樹與枝葉一般,山林與樹的圖像與繪畫的關係,樹並不再單指自然的樹,而是一種自然與人文歷史的結合,人工與再加工的關係。

4

自由的路 ╱ 李文政、林欣柔、姚登元、簡子鑫、李育昇、武聖龍獅戰鼓團、拍謝少年

觀看詳情
自由的路╱李文政、林欣柔、姚登元、簡子鑫、李育昇、武聖龍獅戰鼓團、拍謝少年

以年少時因父親服務於中興紙廠福利社而遷居宜蘭的「鄭南榕」所主張的言論自由精神為創作概念。作品將呈現「自由」的傳承與延續,火鳳凰與孔雀鳥的燈光裝置分別代表過往與現在,同一個裝置有兩種形象變化。火鳳凰代表的是解嚴前追求自由,浴火重生的精神。綠色孔雀鳥代表的是解嚴後,台灣夜間燈火通明,努力打拼的精神。

兩種模式將會變色及融合,四周放置相關文件及舞獅裝置,並播放影片與聲音。在台灣經歷威權復辟之後,我們將抱持怎樣的價值來面對未來,自由的路如何走下去,是此作品的探討主題。

5

走溪 ╱ 簡熒芸與Lawan

觀看詳情
走溪 ╱ 簡熒芸與Lawan

「沒有蘭陽溪,就沒有蘭陽平原。」
四年前,攜子移居蘭陽溪畔,採友善耕作田五分,並且以蘭陽溪水灌溉。幼子對萬物無比好奇,時常睜亮發光的雙眼詢問:人類從哪裡來?水從哪裡來?土壤從哪裡來?
蘭陽溪孕育了蘭陽平原,我孕育了身旁的孩子,如同溪水奔赴大海,我們都無從知曉這趟旅程,會形塑出什麼生命樣貌?牽起孩子的手,我們從蘭陽溪出海口出發,回顧,凝望,跋涉溯源,從下游、中游溯至上游,乃至生命的源頭。

6

龜山映像、鎖x3_1 籤詩版 ╱ 郭慧禪

觀看詳情
龜山映像、鎖x3_1 籤詩版╱郭慧禪

1. 龜山映像
屹立在太平洋上的龜山島,可說是宜蘭的地標,搭乘北迴線鐵路至東北角海岸沿線,從火車上可遠眺龜山島。
以往龜山島長年都是軍事管制區,一般人難得其門而入,2000年8月1日,龜山島正式對外開放觀光,登島前需經申請。對於時常遙遠觀望它,熟悉而又陌生的民眾,有了親近的機會。
作品以照片、錄影、文字、口述的方式重新認識和近距離觀察這座海島。文字部分與作家連明偉合作。

2. 鎖x3_1 籤詩版
孔明鎖或稱魯班鎖,它的結構和中國傳統的房屋和傢俱製作的榫卯結構相似,構件相互穿插,成為一個穩定的立體結構,但是沒有確切的史料證明這個遊戲是魯班或孔明發明的。
籤詩則是廟宇文化中一個很特殊的物件,它將信賴建築於與神之間的溝通與應允,請神明指點迷津,將籤詩的元素,製成3D貼圖貼於孔明鎖之上,藉由籤詩的忠告,調整行走的方向,也將古代的先民文化做了現代詮釋。

7

出磅空 大水浩浩望龜山 ╱ 連明偉

觀看詳情
出磅空 大水浩浩望龜山 ╱ 連明偉

龜山島,宜蘭孩子深情眺望之處。一座島嶼的存在、意義及重要性,必須經由一代一代族人詮釋而逐漸彰顯。
透過六十首籤詩,重新解構∕建構拓展開來的理解,每次注視,每次凝思,都是匯聚、疊影與形塑故鄉的過程。於是書寫龜山島歷史,書寫時代,書寫曾在島嶼顯現的諸多事物,一切俱如火炬灼燒,如落葉離枝,如海浪一波一波潮起潮退,都有了抒情的篩濾意義。
我們所見,始終都是整體中的片面,一則一則辭條鉅細靡遺羅列,向外俯瞰,同時向內揭示預言般的未來。我們在這,在龜山島的護衛之中努力長成無畏的自己。

8

夢想家計畫 ╱ 楊哲一

觀看詳情
夢想家計畫 ╱ 楊哲一

《夢想家計劃》試圖從環境社會學(Environmental Sociology)的與環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的角度,透過臺語七字仔、油漆行為、錄像、文件及互動裝置等作品詮釋,來討論人類從兒童的成長過程中,自身的感知能力與社會景觀所建構的衝突與矛盾,面臨的真實與不存在的提問。
平面作品使用4X5大相機拍攝蘭陽平原上各類獨棟的閒置「毛胚屋」農舍,以平淡無奇的拍攝方式帶入周遭環境,凸顯出新舊、本土外來景觀與建物的衝突性。

*藝術家於本次展覽中也與中興國小三、四年級之學童特別合作,帶領孩子走進中興文化創意園區撿拾園區植物與物品並搭配藝術家過去所拍之宜蘭農舍影像進行創作,此次共同創作作品也將於展覽現場展出。

9

競技場、搶灘 空襲 ╱ 黃贊倫

觀看詳情
競技場、搶灘 空襲 ╱ 黃贊倫

1. 競技場
所謂的科技,已慢慢地改變了我們對於觀看這個世界的方式,或許不再去思考存在與否,而「實存」與「本質」之間探討也變成一個古老的問題,甚至無庸置疑的相信眼前這不到1公分厚的螢幕,所扮演的一切是某種完美的窗景。
而微軟更將這個介面稱之為 「視窗」,有趣的是我們假若是窗外,那窗內的一切究竟是為何物,是什麼樣的內在演算出無限的可能來到我眼前。
卻在此時我突然認知到一件事,就是那所謂窗外的我是什麼?我對彼端視窗的存在感為何?某些程度對他者來說,我也是在這視窗之內的殘影。(舉例:透過臉書、line、電競等通訊軟體)我在他者眼裡也是被這些電腦零件所運算出來風景。

2. 搶灘 & 空襲
「搶灘」跟「空襲」這兩件作品都各自擷取戰爭電影裡的橋段,然而僅只擷取下聲音跟對白,電影畫面裡角色的存在則只利用不同形狀閃光來表示,並分別出對話、槍聲、與爆炸聲不同的閃光模式。在完全不見人影的情況下,每一個角色被切分並呈現在不同的螢幕裡,彷彿每一台螢幕就是一個士兵,正在互相對話產生關係。由此來暗喻我們現在所了解的戰爭為何?是槍林彈雨、頭破血流的恐怖實況?